中醫白話文 ── 什麼是中醫(4)

文:林志杰

把脈.jpg

      上一篇介紹了中醫理論的特點── 整體觀念 ,本文要介紹另一個重要的特點── 『辨證論治』,這個特點也是中醫與西醫在診斷和治療的原則上最大的不同。

辨證論治

      在講辨證論治之前,需要先介紹一下什麼是』。

      在中醫的世界裡,對於人體的非正常狀態有三個層次的定義:『病』、『證』、『症』。

      『』就是疾病,疾病是人體平衡失調、器官損傷或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過程,這個過程有長有短,在過程中人體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,比如感冒這個過程只有5~7天,一開始可能表現出喉嚨痛、發燒,中間則是咳嗽、痰多,最終則可能只有疲乏無力;又比如糖尿病的過程可以延續幾十年,一開始出現口渴、食量大增,後來出現小便量多、身體消瘦,最後可能出現全身各個器官的病變。這裡說的 『感冒』、 『糖尿病』就是 『病』的概念,而疾病的過程是從一開始發病一直到完全痊愈(或死亡)為止,中間會出現不一樣的表現,但基本上同一個病大多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演變規律。

      『』就是症狀,指的是疾病的過程中出現的個別的異常現象,可以是病人自己的感覺,如發冷、惡心、疼痛等,也可以是由外在觀察到的,如發燒、起疹、喉嚨腫,中醫師每次都會看舌頭、把脈,也是屬於這一類。單一的症狀并不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質,比方說感冒會咳嗽,肺結核也會咳嗽,所以知道一個人出現了咳嗽,並不能判斷他是感冒了還是得了肺結核。

      前面『病』和『症』的概念是西醫裡也有的,也是大家平常會接觸到的,所以比較好理解。但是『證』則是中醫特有的概念,也是中醫診斷治療疾病的理論核心。『』就是證候,大家常聽到的『氣虛』、『腎虛』、『肝火旺』,其實都是屬於『證』的概念,原名應該叫做『氣虛證』、『腎氣虛證』、『肝火旺盛證』,那到底『證』是什麼意思呢?『證』就是對疾病的過程中的某一個階段或是某一種類型的概括,前面說到『病』是一個完整的過程,而『證』就是這個過程中某一個時間點人體所呈現出來的狀態,而這個狀態是由許多組有聯繫的『症』所組成的。簡單來說,『證』可以看做是『病』的種類分型,像感冒有分風寒感冒證、風熱感冒證,風寒的症狀是咳嗽、痰白,風熱的症狀是喉嚨痛、痰黃;『證』也可以是『病』的階段分型,如糖尿病初期多是陰虛內熱證,症狀是口渴、食量大增,後期多是陰陽兩虛證,症狀是小便量多、身體消瘦。

      『辨證』就是醫生透過診斷的方法,如問症狀、看舌頭、把脈,來收集病人的詳細情況,再運用中醫的思維來進行分析,辨別清除疾病的原因、性質、部位、和發展趨勢,最後判斷病人是屬於疾病的哪種類型、或處於哪個階段。而『辨證論治』就是醫生在辨別清楚病人的證候的基礎上,根據中醫的離亂,訂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,最後做出處方用藥。

      『辨證論治』是中醫與西醫在治療上最大的不同,西醫是屬於辨病而治,也就是說判斷是什麼疾病,就可以用相應的藥物,而中醫判斷出疾病後,還需要辨別清楚證候,才能選方用藥。比方說感冒,西醫治療100個感冒的病人,用的都是同一套治療方案:消炎、止咳、化痰等,只是具體藥物會有不同,但中醫治療感冒,治療風寒的病人要用熱性的藥來驅寒,治療風熱的病人要用寒性的藥來清熱,如果沒有辨別清楚病情種類,把熱的藥用在風熱的病人身上,把寒的藥用在風寒的病人身上,就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      在中醫白話文──什麼是中醫(1)提出過一個問題:高血壓要吃什麼藥?套用剛剛介紹的觀念,高血壓是一個『病』,站在西醫的角度,只要確定了疾病,就有固定的治療方案──降壓藥。而以中醫而言,只知道高血壓是沒有辦法決定治療方案的,必須要透過完整的診察方法(問症狀、看舌頭、把脈)來判斷這個高血壓病人是屬於什麼『證』,有可能是肝陽上亢證,有可能是肝腎陰虛證,也有可能是陰陽兩虛證,只有辨別清楚病人的證候了,才能決定出具體的治療方案。

 

寫在文後

      這兩篇的內容其實很難講,因為是屬於比較抽象的概念,也比較枯燥,原本有考慮過是不是不要介紹這個部分直接介紹陰陽五行,但後來想想,這部分雖然枯燥,但是卻是整個中醫理論裡最核心的概念,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,但是卻沒有意識到的,有些朋友問我一些健康方面的問題時,往往用西醫看病的思考模式來詢問中醫的內容,甚至看過有些中醫師是用西醫的思維模式在看病,治感冒有一個固定藥方,治胃痛有一個固定的藥方,治高血壓有一個固定的藥方,那效果怎麼會好呢?像胃痛中的氣滯證和氣虛證的治療原則是相反的,用同一個藥方去治,或許氣虛證的病人吃了有效,但氣滯證的吃了肯定就效果不好了。

      現代的中醫學研究受西醫的科學思維影響,把許多中藥都拿去分析出裡面的有效成分,然後做實驗再用現代藥理的方法去研究解釋,所以有些醫生會用現代藥理研究的結果來使用中藥,基本上這個叫做【中藥西用】,也就是說,使用的是中藥,但卻是用西醫的思維和方法來治療,這個已經不能算是真正的中醫了。舉個例子,中藥當中的【附子】是溫補陽氣的藥,藥理研究發現附子會升高血壓,所以就說臨床上可以治療休克導致低血壓,而高血壓的病人不能用附子,這其實已經是把附子看做是升壓的西藥了。從中醫來看,附子是補火助陽的藥,只要是陽虛的病人,符合適應證就可以用。臨床上也確實看過有醫生把高血壓的病人都當做肝陽上亢證來治療,但平肝潛陽的方法對某些病人效果一直不好,有的病人去找別的中醫看,辨明是陽虛證,就用了金櫃腎氣丸(補腎陽的,裡面含有附子),結果高血壓就控制下來了,所以說中醫看病還是要堅持辨證論治,用藥要謹守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效,藥理研究只是用來輔助,而不應該是指導原則。

arrow
arrow

    養生達人林志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